乘风破浪的意思 “乘风破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源自于古代文学,主要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精神。 成语释义 - 基本意...
2025-03-16 84
“三更半夜”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ān gēng bàn yè,意思是指深夜,通常用来形容时间已经很晚。“三更”指的是古代计时法中的第三个时段,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而“半夜”则通常也指这个时间段,因此两者合在一起,强调了夜晚的深沉和宁静。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史·赵昌言传》,其中提到“陈三更”和“董半夜”这两位历史人物,他们常常在深夜聚会,因而得名。这种用法反映了宋代人们的夜生活较为丰富,宵禁制度的放松使得人们可以在夜间自由活动。
古代计时法
在古代,中国人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每个“更”相当于两个小时:
- 一更:晚上7点到9点
- 二更:晚上9点到11点
- 三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 四更:凌晨1点到3点
- 五更:凌晨3点到5点
“三更半夜”实际上是指夜间的子时,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段,这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刻。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三更半夜”常用来形容时间已晚,通常带有一种不适合活动或不宜打扰的意味。例如,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深夜时分的安静或不宜打扰的状态。
“三更半夜”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表达,更是对古代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反映。
“三更半夜”这个成语的寓意和象征主要与时间的深夜阶段以及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
寓意
深夜时分
“三更半夜”通常指的是夜深人静的时刻,具体来说是古代计时法中的“三更”,即现代时间的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一时间段被认为是夜间最为寒冷和寂静的时刻,象征着一种孤独和静谧的氛围。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时间已经很晚,通常与熬夜、工作或学习等情境相关。
生活状态的反映
在古代,尤其是宋代,夜生活逐渐开放,人们可以在“三更半夜”进行社交和娱乐活动。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对夜晚生活的追求。“三更半夜”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标识,也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代表着人们对自由和享乐的向往。
象征
古代计时习惯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个小时,其中“三更”对应的子时(23:00-1:00)是夜晚的中间时段。这种计时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时间的重视和对夜晚生活的安排。
文化背景
成语的来源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宋代,夜生活的开放使得人们可以在深夜聚会、交谈,形成了“三更半夜”这一说法。根据历史记载,陈象舆和董俨两位名人在深夜聚会时被戏称为“陈三更”和“董半夜”,这为成语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
警示与劝诫
在一些俗语中,如“三更莫贪色,半夜不恋食”,则提醒人们在深夜时分应注意作息和饮食,反映了古人对健康和生活规律的重视。这种警示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更半夜”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表达,更是古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及人们对夜晚的态度的象征。
“三更半夜”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的是深夜的时间段。根据古代的计时方法,一夜被分为五更,其中“三更”对应的时间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即子时的时间段。
具体来说:
- 一更:晚上7点到9点(戌时)
- 二更:晚上9点到11点(亥时)
- 三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子时)
- 四更:凌晨1点到3点(丑时)
- 五更:凌晨3点到5点(寅时)。
“三更半夜”通常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段,常用来形容夜深人静的时刻。
相关文章